先不管別人講什麼,在這邊我都要很誠實的跟大家說, #我從來不相信自己 。做行銷這麼多年,我從來不相信自己我對產品的分析是 100% 對的,不相信我選擇的族群是對的,不相信我設定的年齡區隔是對的(更不用說在 FB 廣告上沒有意義)。
之所以設定眾多不同的族群,其實是想透過廣告系統本身的優化機制, #讓消費者幫我決定怎樣的文案跟素材 是他喜歡的,可以帶來高 CTR 及 CR 的,這才是有價值的廣告文案素材。 #不要相信經驗跟自己的判斷 這一直都是我下廣告的基本心態,所以如何善用各平台的機制就格外重要。
譬如說 AdWords ,自從出了 #動態搜尋廣告 之後,我再也不自己決定關鍵字了,我專心產出內容充實官網,讓 AdWords 自己來爬我的網站來找什麼關鍵字該出現,然後我再從「搜尋查詢」中找到 #消費者會使用且帶來轉換的關鍵字 ,這時再把這些關鍵字獨立建立廣告組合,並且再多方測試文案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及放大成效。
又如 Facebook ,由於如果你一開始就從年齡下手去切,其實你無法從後台找出來,怎樣的「興趣」使用者是有比較高的 CTR or CR,但是如果你從興趣下去開始分眾,後台還可以從年齡性別下去細分。所以我會從平台本身的特質下去著手,先用 #興趣 去做受眾的分類,除非你的商品有非常特定年紀(如孕婦裝之類的)否則這時候用年紀來做分眾不僅不能做二次、三次優化,也會增添很多工。而興趣做測試的時候,我們就可以先針對圖片、文案、 呼籲行動按鈕(CTA)三個變數擇一去做交叉投放,找出最吸引消費者的變數。
因為我就有很多次的經驗,同樣的文案圖片,但是只是測試不同的 CTA ,在不同興趣就會有不同的結果;甚至同一組文案素材,在不同的渠道也會有不同的結果。這件事情屢試不爽,但原因無他,就只把握一個心態 #不要相信自己 ,讓結果交給消費者當下的互動決定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