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緬懷一下舊版頁面最後幾眼的時候,發現側邊欄中有一個叫做近期廣告動態從來沒用過的功能,這才發現裡面收集了我最近可能有互動過的廣告,而這些也正是 Facebook 判斷你對何種廣告有興趣的收集紀錄。
剛剛在緬懷一下舊版頁面最後幾眼的時候,發現側邊欄中有一個叫做近期廣告動態從來沒用過的功能,這才發現裡面收集了我最近可能有互動過的廣告,而這些也正是 Facebook 判斷你對何種廣告有興趣的收集紀錄。
都是「投手」我就不講商業面的問題了,如果硬要分類的話
近日在「TeSA電商新手村-歡迎笨問題!」社團中,有一位朋友提問了一個問題:「請教一下各位前輩,新商品上架後第一次下 FB 廣告時,大家會不會規畫一筆預算用來做 AB Test 及測 TA ? 如果會一般都是規畫多少預算呢?」
首先要先搞清楚,廣告的 A/B Testing 其實本來就在做。 廣告要做什麼 A/B Testing ?就是利用系統的機制以及網友的反應看看哪個素材好、哪個文案好、哪個受眾對?我們可以透過廣告投遞出去後廣告的轉換率、ROAS、CTR來做廣告有效性的評估。所以在你上廣告的時候本來就是要上多組素材、文案以及選擇多少個受眾,再依據廣告成效關閉無效廣告及提昇有效廣告預算 所以根本不需要額外規劃,A/B Testing 是內化在你投放廣告的邏輯當中的。
從另外一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投放廣告流程中,Faccebook 官方的 建立分組測試 是不是可以使用?
大家有開始用 Facebook Analytics 了吧?不知道大家有什麼心得呢?其實很久以前 Facebook 就也曾經推出過統計工具,那時候稱之為叫 Facebook Insight (舊文:利用Facebook Insights追蹤網站上的讚、分享及留言),不過那時候的 Facebook Insight 著重在網站上的社群行為分析,而且進到了 Insight 2.0 之後,莫名其妙的就完全什麼都看不到,而 Facebook 的統計工具對網站而言就這樣至少沉寂了兩年之有。而最新 Facebook Analytics 推出,基於給 App 的分析工具,搭配 Pixel 長久以來收集到的資訊,正式推出了給網頁用的分析工具。雖然整體來看還是有著以前 APP 分析工具的觀念( APP 統計跟網頁是不同的),但是也開拓了另一個層面的分析法,下面是我這幾天來使用 Facebook Analytics 的心得:
Facebook Analytics : https://business.facebook.com/analytics/
1. Facebook Analytics (下稱 FA)善用自己的優勢(fb隨時都是登入、個人資料填寫超完整),把數據分析真正提升到了「使用者分析」,所以在報表中的母數都變成了獨立使用者。這點跟 GA 裡面還是必需仰賴 User-ID 及 measurement protocol。未來只要在任何地方都用 Facebook Login 就可以輕鬆解決個人跨裝置的轉換追蹤。只是同樣要真正細到「個人」還需要一點手段(研究中)。
Context Marketing 在台灣的行銷圈中比較少提到,通常可能翻譯做場景行銷或情境行銷,但它不是一個單一的行銷手法,而是要先思考的是消費者在接觸到你的訊息後,它下一步會往哪裡走,而這時我們該用怎樣的媒體(或廣告)去接應它的決策過程。因為根據 Google 統計, 97% 第一次進到網站的消費者不會立即買單,而願意進行買單的人購物車完成率又只有 30% ,也就是說你導 100 個人進到網站,根本不到 1 個人會成交!所以當你進行行銷的時候,你必須思考的是:消費者的下一步要去哪裡?我要優先佈好局讓消費者重複看到我們能控制的資訊後,終於勾起了慾望進行買單!而 #SEO 在其中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
先不管別人講什麼,在這邊我都要很誠實的跟大家說, #我從來不相信自己 。做行銷這麼多年,我從來不相信自己我對產品的分析是 100% 對的,不相信我選擇的族群是對的,不相信我設定的年齡區隔是對的(更不用說在 FB 廣告上沒有意義)。
之所以設定眾多不同的族群,其實是想透過廣告系統本身的優化機制, #讓消費者幫我決定怎樣的文案跟素材 是他喜歡的,可以帶來高 CTR 及 CR 的,這才是有價值的廣告文案素材。 #不要相信經驗跟自己的判斷 這一直都是我下廣告的基本心態,所以如何善用各平台的機制就格外重要。
昨天在跟幾個同學分享 facebook 廣告的時候發現整個後台大更新了!讓投廣告有更多的玩法,幾個重點如下:
Facebook 會根據你整個廣告帳號的投放經驗,給你一些「建議」去做選擇,如圖一是我操作 Awoo 及關島之家的 Facebook 廣告帳號,所以你會看到系統自動給了我一些建議興趣,基本上應該是從廣告成效去提煉出來的。從這些興趣,你也可以順便看一下 Facebook 是怎麼看你的廣告帳號的
在小黑的facebook課程中或是我平常在臉書上的教學常常會提到,有些時候下「加強推廣貼文」不一定是要下在自己粉絲專頁的貼文上,舉凡 部落客合作的發文、媒體報導該粉專發文、 一般用戶的使用心得貼文 ,這些都是非常好的下加強推廣貼文的目標。與其下在我們自己的粉絲專頁,目標族群都可能還不知道是誰的情況下,下給該部落客的粉絲或是用戶的朋友,可能都是比較好的操作策略。不過許多同學都會追問:怎麼做?今天我們就來針對這種類型貼文的操作來講解「如何幫別人的貼文下廣告」?
通常我們在找部落客合作寫試用文或貼推廣文的時候,會在合作合約裡加上請部落客寫完文後,務必還要發在自己的粉絲專頁上,並且要把我方指定的 Facebook 帳號設定為廣告主的身分,如果他(或是你自己)聽到這邊霧煞煞,請把這篇文給他看,基礎的流程是:
先直接講結論:因為 facebook 在台灣沒有分公司,所以一定不能開發票,如果你是自己用信用卡付款,請到後台下載 invoice ,先去報 20% 境外稅再請財務報 17% 營所稅,無法報每月 5% 營業稅。花費多到一定程度, facebook 會主動幫你開商業廣告帳號,日後改用匯款方式(可內扣 20% 境外稅);花費不夠多的請直接找代理及經銷商服務就好,請盡量不要用信用卡自付方式。(請支持合法報稅)
自從 Facebook 廣告成為新一波顯學(被逼的)之後,加上坊間也有越來越多關於 Facebook 廣告的課程,加上 Facebook 優異的廣告表現,也讓許多企業趨之若鶩,紛紛投入 facebook 廣告的行列。但是這時候問題就來了: facebook 廣告費花下去了,但是發票呢?沒有發票我怎麼報帳啊?跟財務詢問,很多財務都一定要有開統編的發票,但是就是沒有啊怎麼辦?
Facebook 在今天正式宣佈對於 Facebook 廣告 CPC 的定義更改,這個改變對於許多 Facebook 廣告投放者可以說是鬆了一口氣,而且有許多的廣告策略的更改也會因應而生。但是也有專家不免擔憂,這樣的改變在未來 CPC 的費用勢必有提昇的潛在可能,未來廣告要怎麼計價,在本篇文章中我們來做一些簡單的探討。
這次計價改變了什麼?
看了 社交媒体营销就是广告,如何脱颖而出看这5招 一文,只能說社群行銷絕大多數的人從來沒有做對過。要知道,社群媒體行銷的本質是口碑行銷,而且我所說的口碑行銷,不是大多數人心中想的去做什麼部落客開箱、討論區置入等手法,真正的口碑行銷是指企業努力使消費者通過親朋好友之間的交流將自己的產品信息、品牌傳播開來[1]。在社群網站上帶給品牌的優勢一是過去親友們見面時間少,口碑傳遞慢,現在天天在社群網站上見面,親友間的一舉一動都被實時關注,口碑(不論好壞)傳遞速度被加快了;其二是重要口碑傳播的節點變多了,人人可能都是傳播的重要節點,在合理條件下會加速病毒的擴散。
所以用戶對你品牌的好感或是對你的產品喜愛,你應該鼓(ㄌ一ˋ)勵(一ㄡˋ)他們在網路上擴散,這才是做社群媒體行銷的真正該思考的方向,一旦真正了解這個真諦,身為一個品牌行銷人員,你可以做很多事來最大限度的利用社群媒體行銷:
(如果你懶得看文章,就看這張圖就好)
前些日子某網站用『Facebook 將禁止粉絲頁辦活動時強迫按讚加入粉絲團』一文在流傳,雖然某網站是好朋友,但嚴格來說我覺得他們有點在誤導他人之嫌疑,究竟粉絲團按讚、留言、分享辦抽獎,現在還可不可以?要了解這件事情,我們應該從 Facebook 的規則講起
當你看完一段影片,你是否曾意猶未盡,要嘛想要了解更多關於產品或品牌訊息,要嘛可能想要快點下手購買!事實上根據 Yahoo 奇摩網路行銷的文章也有提到:
『Nike雖然不是世足賽官方贊助品牌,但發動 #Risk Everything 一連串影片的行銷活動,成功創造話題並且攏絡足球迷的芳心。根據Way to Blue Communications Agency 的調查資料結果顯示(4/20~6/6/2014),Nike在短短一個多月的期間被社群媒體提及的次數超過20多萬次,其中有將近一半以上是品牌正向以及世足相關報導。此外,YouGov’s Brand Index的調查資料顯示,購買意願提升2.1點到14.6 (與五月份相比)。』
雖然影片製作所費不貲,想要有個能提昇購買意願的影片,不是隨便拿個手機拍拍就可以的。不過在好的素材製作完畢後,好的 CTA ( Call to Action ) 設計,更是重要。過去這點 Youtube TrueView 廣告的一些設計雖然不錯,但是最近 Facebook 新功能上線後,發現這個設計的更加巧妙且不干擾用戶的瀏覽行為。
最近 Facebook 再度更新了它的 Promotion Guideline 中關於 Social Plugins 及 "讚" 的應用,原文如下:
You must not incentivize people to use social plugins or to like a Page. This includes offering rewards, or gating apps or app content based on whether or not a person has liked a Page. It remains acceptable to incentivize people to login to your app, checkin at a place or enter a promotion on your app's Page. To ensure quality connections and help businesses reach the people who matter to them, we want people to like Pages because they want to connect and hear from the business, not because of artificial incentives. We believe this update will benefit people and advertisers alike.
要解釋這件事情,我們要來回顧一下這幾年, Facebook 對於相關事宜的限制及調整,其實我們已經在過去重大更新時就有同步發文解說,我們用一張圖來了解演進過程:
今天,Facebook 移除了長久以來的一條限制:過去你不可以使用Facebook的機制(按讚、分享、留言)作為你的「抽獎」的依據。但現在除了『圖片標記』這個功能之外,其他都可以當做抽獎的依據了。
所以你現在可以怎麼在粉絲專頁上辦活動呢?『公開分享本圖片,就可以抽獎』、『在本圖下留言就可以抽獎』...等,過去你一定得要透過fever38或是其他第三方抽獎app的限制已經沒有了。不過有fever38幫你做一些其他機制還不錯啦。
話說我們零元本鋪也講過很多次,要用戶在實體進行「你打卡我打折」或是「加入粉絲團按讚送獎品」的時候,除了提供良好的網路還境外,在現代這個時代裡,最好還可以提供QRcode供用戶直接掃描後進入粉絲團(請見 用QR-code鼓勵用戶幫你的粉絲專頁按讚打卡! )。不過這個方式有些朋友提出了問題:大多數時間,用戶的手機網頁上並不會登入Facebook,用qr-code掃描是會透過手機瀏覽器進到粉絲專頁,而不是Facebook app,這樣覺得很麻煩,有沒有辦法解決呢?答案當然是有的!
本教學銘謝好友 Sammy Lin,以及好友的好友Richard Lee 教學
一、取得 Facebook粉絲專頁id 代碼
如果你的粉絲專頁已經可以打卡了,你該怎麼刺激用戶來打卡呢?叫他上facebook搜尋?我們都知道Facebook搜尋一向弱弱的:給他粉絲專頁的網址請他輸入?還是很弱,因為是我就懶得搜尋;請他自己尋找打卡點?如果好死不死你在室內一點,定位就有可能找不太到。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我們提供一個QR-code,連結到我們行動版的可供打卡的粉絲專頁後,就可以直接讓消費者快速的幫你打卡按讚唷!而且只要簡單三個步驟:
1. 首先我們先把把原本粉絲專頁網址的"www"改成"m"(直接減少一次轉址,縮短用戶時間。如網路行銷零元本鋪的粉絲專頁為http://www.facebook.com/epromotor,則改為http://m.facebook.com/epromotor)。
Facebook最近在官方網路行銷專頁:Facebook 行銷策略上放置了一段影片"Ben & Jerry's 邀你吃冰去!"重點在講述Facebook專頁經營與在地商家的關係。影片裡面有許多內容,其實都是過去到現在,我們講過的Facebook行銷策略,重點摘錄如下:
0:41 Facebook廣告的重點在於"解決媒體分散的問題,優化努力創造的內容" 把廣告集中在粉絲專頁上的內容,而不是外部網站的廣告。
剛剛閱讀了查老( Charles )的一段話:"在這個時代,如果還有網站經營者覺得經營粉絲團等社群媒介去與潛在的user做互動,導引流量其實只是為Facebook或Twitter做嫁,對網站沒有太大幫助,不知道這樣的想法是自信呢?還是什麼?" 雖然我不知道查老是不是想跟我表達一樣的想法,但我個人一直認為:品牌或產品粉絲團的經營重點不在於"與潛在的user做互動",而是一種舊客戶維護的手段。
其實我一直都覺得"粉絲專頁(fan page)"這個名字不論中英文真的取的很好,我們都知道真正的"粉絲"是狂熱的、是可以不顧一切代價支持著他所喜愛的品牌或名人,甚至每逢品牌或名人有活動的時候,他一定是第一個轉發,並且進而拉著他身邊的朋友跟他一起瘋(我以前就有認識一個張學友的超級粉絲,每次張學友演唱會他都一定買兩張最貴的票,並且拉著一個朋友一起去)